3)关于“放松”
佛教的一般传统中说“放下”(let go) 。大圆满教法中讲身、口(能量)、意三个层面的放松(relaxation),以及完全的放松(车却)。传统文献中经常译为“松坦”,但是要说到身、语、意的方面,就必须用放松这个词汇了。
4)关于“禅定”、“禅修”、“禅观”
佛教传统中,“禅定”(相应的词有dyana禅那, samatha奢摩他, 有时也对应samadhi三摩地)一词被使用得极其广泛,经常有被滥用的情况。在对止观的知见和实践最为清晰的南传佛教中,禅定一般指的是“定”。但在大乘、密乘佛教中,由于历史上滥用词汇的缘故这个词已经无法被非常严格的使用了,所以对止、观、止观不二的描述,都经常以“禅定”来概括。比如“楞严大定”“法界大定”,包括禅宗六祖慧能对“禅”和“定”的分别诠释(外离相曰禅,内不乱曰定)而衍生出对禅定的更广义理解。
“禅修”(meditation)是一个宽泛的说法,佛教的各种精神修持基本上都可以用这个词来概括(因此有时在佛教汉译中它被机械地直译为“冥想”、“沉思”)。有时它指的就是“打坐”。南师一般说的meditation,都是有所缘的,有对境的,二元的状态,有一个修的对象。
“禅观”(comtemplation)则是一个范畴和意义比较明确的词。它指的不是观想,或止(cessation, samatha,定)、观(vipassna,毗婆舍那,insight, 内观)的修持,在大圆满教法中,它指的是超越止、观(止观都有二元的成份)的不二状态(因此有时我将其译为“不二禅观”)。
|